此外,我们在认识他人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被暂时的、个别的行为所迷惑,要培养起全面考虑的思维方式,结合对方一贯的行为做出公允的评判,从而消除由于近因效应而产生的认知偏差。
在日常交流中,往往是最后一句话奠定了整段话的感情基调。
比如,我们介绍一个人时,前面说了他的很多优点,接下来一个“但是”,数落了他的一个缺点,人们往往忽略了前面所听到的那些优点,反而对这个缺点记忆深刻。又比如,老师对学生说:“随便考上一所学校,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或者说:“虽然录取率那么低,但总能考上一所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却截然相反: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给人一种乐观的印象。
变动语序可能会带来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这同样也是近因效应的作用。
清朝时,曾国藩领导湘军镇压太平军。在最初的交锋中,湘军一直处于劣势,连续几次都吃了败仗。曾国藩在上报朝廷的奏折中如实写道:“湘军屡战屡败。”他的师爷看后,摇摇头,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
曾国藩听从建议,后来事实证明,这一举动是明智的。朝廷看到奏章后,认为曾国藩虽然连遭败仗,仍然顽强地战斗,忠心可嘉,所以不但没有依照军法论处,反而对他委以重任。完全相同的四个字,只是调动了“败”与“战”的位置,便将一个败军之将的形象塑造成勇于挑战的正面形象,传达出一种百折不挠的勇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