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基建层面,中国坚持《巴黎协定》,积极倡导并推动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了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与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协议。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已成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路径,100多个来自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中国企业承建和设计“一带一路”项目,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实施了一批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了大量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铁路成为一条绿色之路,蒙内铁路在设计和建设中多管齐下,尽最大努力做好野生动物保护,如优化线路方案,尽量避让内罗毕野生动物园;设置一定数量的野生动物通道,并设置引导设施,引导动物安全穿过铁路;线路两侧设置隔离栅栏,避免动物爬行通过时与列车相撞等。在铁路沿线,随时可能看见从预留野生动物通道穿行的斑马、狒狒、角马等。据统计,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额每年维持在20亿美元以上。
绿色投资层面,据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估计,从2016年到2040年,全球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9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据世界银行计算,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0%,且一旦建成其年排放量将在未来数十年保持不变,具有明显的“碳锁定效应”。这要求相关机构在项目建设和运营中更多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积极开展绿色投资。2018年,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联合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提升投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水平,进而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化。截至2021年4月,已有39个全球的大型机构签署了该原则,这些机构管理着高达48万亿美元的资产,并共同承诺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绿色低碳投资。美国著名智库——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报告也显示,从2014年到202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大幅提升了近40%,超过了化石能源投资,这也让所谓中国借“一带一路”搞“碳排放转移”的指责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