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日,冉闵被押送到蓟城。慕容俊下令大赦,让冉闵站在跟前,斥责他说:“你一个奴才,怎敢妄称皇帝?”冉闵说:“天下大乱,你们这些夷狄禽兽之类还要称帝,何况我中土英雄,怎么不得称帝!”慕容俊怒,下令打他三百鞭,押送到龙城。
慕容霸军队到了绎幕,段勤与弟弟段思聪举城投降。
四月二十五日,慕容俊派慕容评及中尉侯龛率精骑一万人攻打邺城。癸巳日(四月无此日),到了邺城,冉魏蒋干及太子冉智闭城拒守。城外皆降于燕,刘宁(刘显的清河王,之前投降冉魏)和弟弟刘崇率胡骑三千人投奔晋阳。
【华杉讲透】
这一段,讲讲打仗“不怕死”的逻辑。这个逻辑不搞清楚,好多仗都打得不明不白。
我的理解,兵法并没有“不怕死”这个概念,只有“怕死”和“已死”。“怕死”是打之前,知道害怕,没有必胜或非打不可的理由,就不要打,所以《孙子兵法》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冉闵所处的情况,就是“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翻翻教科书,照书上的做,就是董闰、张温劝谏他的:“且宜避之。”避一避,既无必胜把握,而且是必败的形势,这一仗又不是非打不可,为什么不避呢?先避开,“然后益兵以击之”,回去增兵。但是,冉闵说:“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俊。”这是胡说大话,管理心理学症状——成功人士的过分自信。又说:“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怕丢面子,又违背了《孙子兵法》的将道:“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他打仗的理由是求名,是要面子,就面子、里子、命根子一起丢掉了。冉闵以“小敌之坚”,明明兵力不足,还坚持不走,就成了“大敌之擒”,被人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