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大朗毛织一厂的中方厂长姓谢,原来当过村书记,是一个能干之人,脑袋也灵活。谢厂长干了一段时间后,看到厂里有接不完的订单,感觉到这个毛织市场需求很大,便鼓励工人们出来自己干。当时干毛织行当无需太多技术,也无需很好的设备,花上一万元买台毛织机便可。于是1983年前后,便有一些工人在谢厂长的鼓励下出来搞起了小作坊。谢厂长也帮着接单,交给他们生产,合格的给钱,不合格的返工。
这便是大朗毛织业最初形成的源头。
“1988年,我们本地人的小厂在巷头村注册。这也是我们大朗镇第一家注册的民营企业。1989年,有一位俄罗斯客人找到这家工厂,要求加工2000打(1打12件)产品,这是大朗毛织的第一笔国际交易。因为价格差价大,这个厂一下子赚了很多钱,大家也从中受到启发,纷纷外出找客户,把产品直接卖到国外去。到90年代初,我们的很多厂就都具备了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功能。为了扩销,我们又出去找了代理商,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国外。虽然代理商赚了大头,但还是比给港企打工要强。当时整个大朗,上上下下都在搞毛织,大家都希望通过毛织赚点钱。镇领导也想了许多办法去扶持他们,因为农民只知道赚钱,却不知道如何买土地、办手续、完税等。那个时候,如果没有小平同志的第二次南巡,大朗就不会有今天。因为当时的政策很严,一个厂请多少工人,共产党员能不能办工厂都是有规定的,如果有企业家想要人党得看他有多少工人,超过8个人绝对不批准。”叶锦河说到这里时,语气明显沉重起来。